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综合资讯 >>最新推荐 >> 关于重新设立以宜昌市为省会的三峡省或调整为武陵省的可行性研究
新闻
更多
详细内容

关于重新设立以宜昌市为省会的三峡省或调整为武陵省的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3-03-15     作者:吴老师股票合作【原创】   阅读

湖北省是目前我国中西部最典型省会“一城独大”的省区,因为省会武汉市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经济实力都数倍于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襄阳市和第三大城市宜昌市。因此,湖北省在很多年前就启动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将襄阳市和宜昌市确定为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壮大襄阳市和宜昌市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新增培育两个经济增长极,以便破解省会武汉市“一城独大”和首位度过高的问题。



其实,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了解,湖北省的两个副中心城市中有一座城市曾经差点成为新增省份的省会。这座城市就是三峡大坝所在的宜昌市,而宜昌市曾经被确定为国家计划设立的三峡省的省会城市。但是后来三峡省筹备夭折了,宜昌市也错失了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为省会的机会,如果三峡省没有取消,宜昌现在肯定是GDP超过万亿的省会城市,而宜昌的旅游业也会因为省会身份的加持比现在更发达,可惜三峡省最后时刻取消了。很多城市只有一次崛起的机会,宜昌市崛起真正的机会就是三峡省会,可惜错失了也许就永远错失了。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既然曾经的三峡省没有成立,而后来设立的重庆直辖市并没有包括湖北省宜昌市。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武陵省片区设立武陵省,并将宜昌市纳入拟设武陵省行政区划范围。而新设立的武陵省的省会选择,则不宜选在宜昌市,因为宜昌市在拟设武陵省的位置太偏,最佳选择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曾经工作的怀化市。理由是怀化市位于武陵省片区的地理空间位置中心,且是国家印发的武陵山协作区规划中确定的最大城市。而设立武陵省有利于整合整个武陵山片区的资源,集中力量推动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让武陵山片区与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目标。



一、国家筹备设立三峡省的历史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千年工程,建设三峡工程让世界瞩目。如今的三峡工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让我们享受到了工程发挥的效益。但是在建设三峡工程之前,我国曾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和筹备工作,包括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和统筹三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其中以设立一个管辖整个三峡库区的省级行政区备受人们的关注。当初国家设想是设立三峡特别行政区,但是在39年前的7月(1984年),国家水电部党组向国家提出一项重大战略性建议,将原来议定的“三峡特别行政区”改为“三峡特区”。

为加快三峡区域的开发建设,并且要妥善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的问题,国家会议最终决定成立一个省级行政区,即三峡特区。并且明确三峡特区政府直属国务院领导,川鄂两省凡有移民的地区,全部划归三峡特区政府管辖。这个范围大概就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地区、四川省万县地区、涪陵地区。但是并没有包括当时的重庆市(也就是现在的重庆直辖市的都市区部分)。

国家为了搞好三峡库区淹没区的移民工作,并统筹做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开发建设,经国家关于三峡调研组的专题研究后上报国家批准三峡工程“150方案”,也就是正式筹建三峡特区,原则规定三峡特区的管辖区域范围限定于跟三峡库区相关的县市,也就是三峡水库淹没区或辐射区域,比如湖北省宜昌地区、四川省万县地区和涪陵地区及重庆市(当然,后面确定三峡省范围时,并没有把重庆纳入三峡省范围。这是由于重庆市当时的城市规模超大,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工业产值都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宜昌市。因此,以宜昌市为省会的三峡省不可能管辖重庆市)。



根据国家当时的决定,新设立的三峡特区将充分行使省级行政管理职权,也就是相当于省级人民政府,三峡特区直属于中央管辖,不受湖北省和四川省管理。国家同时研究确定组建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总甲方,也就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三峡总公司筹建处于1984年12月在湖北宜昌市挂牌办公,且明确三峡总公司筹建处直接由国务院领导。后来计划将宜昌市作为三峡省的省会,就发端于此。也就是说国家从最初成立三峡特区时,就想好了要将宜昌市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的首府城市,这也是宜昌市从古至今最好的发展历史机遇。

还是在当年的年底,也就是1984年10月26日,国家召开了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再次研究讨论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三峡特区”的名称问题,因为“三峡特区”这个名字与“深圳特区”“珠海特区”“厦门特区”“汕头特区”等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三峡特区其实是一个省级行政区,而深圳特区等特区为经济特殊区域。如果把“三峡”冠以“特区”的名称,容易造成“特区”概念的混淆,让人们分不清楚两种特区有什么区别,三峡特区是否也是经济特区。因此,这个会议上有很多领导提议将“三峡特区”改成别的行政区划“通名”,最好不要用“特区”。



经过会议当场征求各参会领导和专家的意见,会议认为,如果“三峡特区”这个名称不行,那么是不是就叫三峡行政区?于是“三峡行政区”这个名称获得了大多数参会人员一致同意。这次会议还研究讨论了了“三峡行政区”的具体管辖范围,并决定成立“三峡行政区”筹备小组。

这次会议之后,又有人研究了我国的宪法,由于我国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行政区”,而只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当时还没有特别行政区)。因此,国家水电部党组经过很多次的研究商讨,决定再次向国家提出书面建议。水电部认为“三峡行政区”不符合我国宪法对行政区划的规定,建议将“三峡行政区”改为“三峡省”。水电部这个建议有理有据,符合宪法的规定,因此国家就同意了水电部的建议,决定组建“三峡省”,并同意将三峡省的省会确定为湖北省宜昌市。所以,从“三峡行政特区”到“三峡特区”,再到“三峡行政区”,最后确定为“三峡省”,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三峡库区设立省级行政区就连续改名四次。这是我国历史上对省级行政区设立改名比较罕见的现象。

由于国家正式确定要筹划组建三峡省后,该消息便不胫而走。在1985年全国各大媒体立即报道了即将上马建设的三峡工程和三峡建省,以及将省会确定在宜昌市的消息。这个消息在当时全国是比较轰动的,涉及三峡省的四川省和湖北省人民都在热议这件事情。尤其是宜昌人民欢欣鼓舞,因为这是宜昌市的重大发展机遇,宜昌市从此由普通的地级市一下跃升为了省会城市。未来所有宜昌人民都将成为省会市民 了,可以预见未来的宜昌市将很快发展成为大城市甚至是特大城市。



除了当地人民热烈支持外,国家相关部委也在积极支持三峡省的筹建工作。比如铁道部甚至还宣布了国家将开通首都北京至宜昌的直达列车,以便让北京的领导和专家能够乘坐火车直达拟筹建的三峡省会宜昌市。宜昌市也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一座城市,当时也有很多人前往宜昌旅游和考察学习。

1985年3月4日,国家正式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一是要研究制定“三峡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开发这一地区的有关政策。二是要制定开发性的移民安置规划。三是要做好安置移民的试点工作。四是要研究制定“三峡省”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进行建立“三峡省”的筹备工作。三峡省级领导班子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考核配备。五是与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两省协商安排一些适合放在“三峡省”的工程项目。



根据当时中央关于筹建组建三峡省的计划,拟建三峡省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四川省的涪陵地区和万县地区这两个地区,以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宜昌地区及原恩施地区的巴东县。三峡省具体管辖的县市为:湖北省宜昌地区的宜昌县、宜都县、枝江县、当阳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宜昌市、巴东县;四川省涪陵地区的涪陵市、南川县、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秀山县、酉阳县、黔江县、彭水县、石柱县,四川省万县地区的万县市、万县、开县、梁平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等地。

三峡省总共管辖一个地级市(拟设省会宜昌市为地级市)、三个半地区(宜昌地区、万县地区、涪陵地区,半个地区是指恩施地区,因为三峡省管辖恩施地区的巴东县,1983年8月19日恩施地区改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才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二个县级市(万县市、涪陵市)和28个县。

当时国家文件还明确了三峡省的省会设在湖北宜昌市,但不包括如今重庆直辖市的中心城区和当时的黔江地区。三峡省当时全省总人口约1600万人。计划划归“三峡省”的30个县市(28个县、2个县级市)中,有24个县市是中央和省里挂了号的贫困县。1984年农民人均收入除宜昌市为420元外,万县地区、涪陵地区、宜昌地区三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全部都在348元以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当时的湖北省想留住当阳县、枝江县、宜都县和宜昌市等4个比较富裕的县市,只愿把6个贫困山区县划给“三峡省”。而四川省也是只同意了将重庆市以外的三峡库区县划给三峡省。

三峡省委、省政府领导除了李伯宁同志外,还由湖北省和四川省各选派两名副省长担任拟建三峡省筹备工作副手;三峡省人大和省政协也在组建班子。而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三峡省各委办局筹备组的负责人均欣然受命赶赴拟建三峡省的省会宜昌市,宜昌地区和宜昌市机关亦抽调了部分工作人员到筹备组。



二、国家撤销三峡省筹备组的历史

就在三峡省筹备组反复考量的过程中,三峡工程的方案却又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为最初三峡蓄水区的水位设计在150米左右。后来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密计算,如果三峡库区的蓄水位仅仅蓄水到150米,那么我国从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城市往宜昌和重庆而来的各种大中型轮船,就根本无法通过三峡工程。于是,经过专家的论证,三峡工程方案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将三峡工程的蓄水区水位由150米提升到了180米以上。也就是说原来划定的蓄水区面积还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面积,涉及三峡移民搬迁的区域、人口将会成倍增加。这个任务量是十分巨大的,国家也需要投入三峡库区移民的人力物力巨大,如果仅仅依靠经济实力非常有限、财政负担非常繁重的三峡省,肯定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国家经过各方面的考虑和充分研究分析以后,在1986年5月8日国家最终决定下达了 《关于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三经办)的通知》。《通知》指出:“由于三峡工程论证和准备还需要一定时间,而三峡省筹备组要发展成一个实体又不具备条件,以致目前这个地区形成湖北、四川两省都不管,三峡省筹备组无力管的现象,既不利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也不利于为三峡工程做好准备。为此,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帮助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移民试点工作。三峡地区有必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国务院各部门和湖北省、四川省两个省,要尽可能在安排建设项目、投资开发上给予适当照顾。”

这个通知下发后,等于是撤销了“三峡省筹备组”。宜昌人民的省会梦便从此破灭了,宜昌也错失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三峡省筹备组也被改组成了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简称“三经办”),当时筹备组众多的人员中仅仅选留了50多人作为三经办的成员,办公地点也从宜昌移师到了首都北京。仅仅在距原来“三峡省筹备组”办公地点桃花岭不远的宜昌宝塔区设立了宜昌办事处。还有原来的“三峡省”管辖的湖北宜昌和四川万县等地,后来又重新划归为湖北省和四川省两个省管理。

虽然三峡省的筹备工作被明文停止了,但三峡工程项目仍紧锣密鼓地推进。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水库蓄水区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需要,国家决定逐步提高重庆市的管辖权限,并且代管了四川省东部的部分地区和地级市,也就是现在重庆直辖市管辖的区域,包括万县地区、涪陵地区和黔江地区。1997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同意,重庆市又一次成为了中央直辖市,四川省东部的3个地级市和地区,划入了重庆直辖市管理。不过从后来出现的重庆直辖市的行政区域上,还是可以看出它与“三峡省”的联系,毕竟重庆直辖市的范围基本就是在三峡库区范围里,而且重庆直辖市的东北沿长江一带的县区均为以前拟建三峡省的范围。也就是说,重庆直辖市其实是取代了三峡省,是三峡省的“移花接木”。



三、关于恢复设立三峡省或调整为武陵省的设想方案

关于能否恢复设立三峡省的问题,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专门进行过研究分析。当初设立三峡省的理由与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设立重庆直辖市已经解决了三峡库区移民问题,且破解了当时四川省规模过大(当时全国唯一人口超过一亿人的省份)问题。而且重庆直辖市的范围已经包括了当初三峡省筹划管辖的绝大部分区域,而且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重新恢复设立三峡省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具有战略使命了。



尽管恢复设立三峡省不具备可行性,但是当初三峡省部分区域及周边的武陵山片区设立一个省级行政区,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国华中腹地,是中国现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面积高达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30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00多万人。武陵山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里的新概念,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相交地带的71个县(市、区)。它以武陵山为代表性符号,包括武陵山区大部分地带、也包括巫山南部及湖南省雪峰山区(怀化市、邵阳市的主要区域、娄底市的主要区域、益阳市的安化县),还包括其相关地带。



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发〔2009〕3号文件,要求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成立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加快推进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聚居主体的武陵山老、少、边、贫地区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并且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作为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武陵山片区真的有必要单独划分出来成立一个新的省级行政区,从而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取代曾经的“三峡省”方式,设立武陵省。但是新设立的武陵省的省会应该考虑选择武陵省区域空间中心位置,也就是目前武陵山片区城市规模最大的怀化市,这也是城镇规划君曾经工作过的城市。而曾经拟设的三峡省省会宜昌市位置太偏,很显然不适合作为武陵省的省会。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33068102001146号

  • 电话直呼

    • 15050108135
    • 吴老师 :
    • 吴老师 :
    • 吴老师 :
    • 吴老师 :
技术支持: CLOUD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