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农村 正在加速消失时间:2023-03-15 01 封闭人员流动三年后,大城市的Jack终于能回到老家过年了,终于能变回老人口中的狗蛋了。 此刻的老船长,也在老家敲下这篇文章。 三年未回,村子的模样丝毫未变。 也许是冬天本身的肃杀感,在村子里逛了一圈后,总感觉衰败感越发明显。 网络图,和老家几乎一样 最直观的印象,便是人少了。 儿时的玩伴、众多的亲戚朋友,也都不在村子里生活了。甚至过年的时候,也见不到面了。 胡同口,只剩下晒太阳的老人。 我专门找村小学校长要了就读学生的数据,可谓是直线下滑。 2018年,就读学生230人; 2019年,就读学生190人; 2020年,就读学生160人; 2021年,就读学生130人; 2022年,就读学生只剩下了96人。 年轻人正在逃离农村,年轻人的孩子也到了县城或者更远的城市。 人口流失的速度,可想而知。 即便是老家所在的县城,也面临同样情况。 2012年,整个县人口在70万,2021年下降到了58万。 十年时间,就流失了12万人。 “出去了,谁还想着再回来啊!?” 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心境。 很多人开始担心,若干年后中国的农村数量只剩寥寥。 现实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份担心。 1990年,全国村庄数量377.3万个,到了2021年剩下263.3万个,31年时间减少了114万个。 平均每天消失的村庄数量是: 101个。 中国农村,正在加速消失。 02 2022年,中国人口下降85万,出现61年来首次负增长。 同时,城镇常住人口9.2亿人,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亿人,减少73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22%。 1960年时,中国80%的人都在农村。到2021年,城镇居民已经超过了65%。 不可否认,城镇化是撑起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动力。 但也直接导致农村人口萎缩的现实。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正在变得越来越老。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 但在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中国乡村,早先一步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如果我们把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按照城市和农村占比拆分,更能说明问题。
0-14岁:农村与城市占比相差不大,大致都在35%-40%左右。 但在15-49岁劳动力主力的年龄段,城市占比都在40%以上。尤其是20-24岁年龄段,去往城市的人口占比超过了50%。 而这一年龄段的农村人口占比,都不超过30%。 农村的劳动力正变得越来越少。 到了老年人阶段,势头又出现了反转。 60-64岁年龄段,城市人口占比37%,农村人口占比42%。 65岁以上的比例分布,更为明显。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占比都在35%以下,而农村占比都在45%以上。 65-69岁:农村占比46.3%; 70-74岁:农村占比48.6%; 75-79岁:农村占比49%; 80-84岁:农村占比46.7%; 85-89岁:农村占比46.4%。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城市,越来越多的老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大了之后,都常住在农村。 这在有些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65岁以上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9.5%,早早进入老龄化阶段。安徽、重庆的这一比例,都超过了8%。 年轻的城市,衰老的农村。 这就是当下中国城镇化的现状。 如果这一趋势行进到50年后,老人也在变得越来越少,农村怎么办? 只能不断萎缩,直到消失。 03 人口萎缩,不只发生在农村。 那些人口稀少的小城市或者县城,也正走在下坡路上。 以七普数据看,十年间全国一共有158个城市人口出现下降,而下降最多的15个城市都超过了50万。 甚至,黑龙江的绥化、齐齐哈尔都下降超过了100万人。 农村人口流向县城、流向中小城市,最终,大城市成为他们最终的去向。 城镇化没有错,确实是所有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正确道路。 而我们65%的城镇化率,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0%还有很大距离,粗算下来将来还有1亿多人将要从农村流向城市。 未来的农村怎么办?农业怎么办? 这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 但从长远的宏观视角看,农村人口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农村人均资源的提升,加以机械化在农业的普及,整个农业的态势会发生质的转变。 只不过,时间有点久远。 未来,那些交通便利、资源禀赋强的农村,会活得更好。但那些交通不便、远离大城市、资源贫瘠的农村,或许将被时代淘汰。 同样的小城市,也将被抛弃。 城市化的进程无可阻挡。 只不过在我们的内心里,希望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不想失去精神故乡。 成年人的世界,果然不要选择。 趁过年在家的时候,多在老家走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