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忍了?米歇尔公开叫板冯德莱恩:有关中国的事,必须找我协商时间:2023-03-16 当代国际政治语境中的“西方世界”,主要包括美国和欧盟两大政治实体,至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虽然也属于西方,不过受到综合实力的限制,所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得影响力较为有限。 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趋同,美国和欧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着亲密的一面,彼此互为对方最重要的盟友。但在现实政治运行中,欧盟与美国也不乏貌合神离的一面。 相比较英国、日本等“心甘情愿”被美国控制的国家,欧盟并不希望自己的命运完全被美国掌控,在它看来“我们是美国的伙伴,但不是美方的附庸”,因此在金融、贸易特别是对华政策上,欧盟一直希望拥有足够的自主权,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发挥欧盟的影响力。 然而就在最近,正在访美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美国总统拜登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将采取一致行动,预防各自企业利用对外投资、技术进步等方式增强战略对手的实力。 在俄乌冲突接近全面摊牌,中美在台海问题与高新科技产业上展开激烈对抗的今天,美方所谓的“现实战略对手”,只能是中国与俄罗斯。而考虑到俄罗斯在西方世界经济制裁后经济持续下滑,逐步沦为典型能源出口国的今天,值得美欧双方高度携手、共同应对的只能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朝世界第一经济体高歌猛进的中国。 现如今,中国已经坐稳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交椅,而想要维持成体系、大规模的全套工业生产,技术和投资是两大最重要的动力引擎,缺少技术,产品将丧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投资匮乏,将不具备再生产的能力。 在美国政客大肆鼓吹对华“脱钩”的今天,美欧双方通过这一针对中国的重要决定,就是威胁中国经济产业的核心命脉。 按理来说,欧盟当局对于此次美欧合作应该秉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可事实上,与冯德莱恩并驾齐驱的另一位欧盟领导人——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却公开表示不满。 米歇尔认为冯德莱恩与拜登达成的共识,完全是自作主张,并直接喊话称——“与中国有关的事,必须找我协商”。 这番表态背后,反映出两方面的信号。其一,在对华政策上,欧盟各领导人之间是否存在严重分歧?;其二,欧盟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是否依旧坚定? 依照欧盟政治架构,欧盟主要包括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三大机构。在具体运行上,欧洲理事会负责决策,欧盟委员会负责执行。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米歇尔相当于欧盟的“总统”,而冯德莱恩相当于“总理”。 如果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框架下,两大高层的内斗还有法律作为最后底线,确保双方都不会越界,但在欧盟这个区域组织之中,内斗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斗争双方。 米歇尔与冯德莱恩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欧洲“本土派”与“亲美派”之间的较量。欧洲“本土派”希望能够保持与美国的平等关系,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对华事务,而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亲美派”则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利益代言人,一切以美国利益为优先原则。 事实上,美国对于欧盟的控制主要包括两条线,包括对欧盟成员国和欧盟高层的渗透和影响。在脱欧之前,英国是美国在欧盟中的“工具人”,主要扮演搅乱欧洲局势的角色。而在脱欧之后,美国只能拉拢诸如冯德莱恩等人,影响欧盟决策。 尽管冯德莱恩与美国人打得火热,不过归根到底,欧盟只是一个以经济为主的欧洲国家组织,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冯德莱恩的个人权利和意志,直接来源于各成员国授权,尤其是法德两大巨头。 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不止一次表态,反对一切形式的对华“脱钩”,将继续推动中欧经贸关系长期向好发展。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8470亿美元,远高于中美的6900亿美元,说明在国际局势动荡,中美深度博弈的今天,中欧经济利益依然高度绑定。 在俄乌冲突后,许多欧洲政客和领导人已开始认清美国在欧洲制造动乱,并趁机加强控制欧洲的霸权野心,面对美方在能源、贸易和产业领域的咄咄逼人,法德两国越发表现出强硬姿态。 如果冯德莱恩还想坐稳欧盟领导人的宝座,谨言慎行,同美国保持适当距离,才是应尽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