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这一犀利发言,如一颗重磅*,再度将香港保险推至*的风暴中心。在郎咸平的观点中,大部分香港保险暗藏 “七大坑”,诸如 7% 的稳定回报遥不可及、提前领取会遭受损失、外汇管制带来不便等问题。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了保险业内人士的激烈争辩,有人认同其观点,觉得揭示了港险的潜在风险;但也有人对其动机存疑,认为这是对港险的无端抹黑。那么,这些所谓的 “坑”,究竟是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还是被过度夸大的弊端呢?香港保险又到底适合哪些人群呢 ?
在近期的一期视频里,郎咸平一开场便对港险 “火力全开”,直言 “在国内,让你购买港险的中介都是骗子” 。他笃定地表示,要拿到 7% 的稳健回报几乎是天方夜谭。以今年 30 岁投保为例,按照他的说法,投保人一定要活到 100 岁才有可能得到 7% 的稳健回报率。在郎咸平看来,大部分香港保险在精心设计的骗局表象之下,实则隐藏着七个大坑,具体包含:7% 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退保会面临巨大损失、不同产品收益差别极大、疾病保险容易遭遇拒赔、维权成本高昂、外汇管制带来阻碍、在内地签署的保单不具备法律效力 。
他这近乎全面否定的论断,在保险业内激起千层浪。北京商报记者留意到,众多保险自媒体纷纷发布视频,对郎咸平本人的公信力提出质疑,甚至直言他只是一个 “商人”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郎咸平的质疑几乎涵盖了投保前的考量、产品收益的预期、投保后的理赔环节以及资金去向等不同阶段,可以说是对香港保险进行了全盘否定。不过,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郎咸平提到的关于香港保险的七个问题中,有几个确实值得消费者留意,但部分问题属于金融产品的普遍性问题,不必过度担忧 。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认为,像外汇管制、提前领取会有惩罚等情况,并非保险市场所独有,在整个金融市场都较为常见。他还提到,香港的法律程序繁杂,律师费用颇高,这使得维权成本相对较高;至于 “提前退保损失首付” 这一点,许多长期金融产品都存在类似情况,它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之间的一种权衡 。此外,有保险销售人士称,对于类似 “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在内地签署无效” 等质疑,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疾病保险的拒赔往往是由于投保人健康告知不实导致的,并非保险公司刻意不予理赔;而香港保险确实存在语言条款复杂、医疗定义与内地有差异等理解门槛,这对投保人的信息识别能力要求较高 。针对郎咸平质疑保险代理人佣金过高的问题,精算视觉创始人牟剑群直言,香港保单的佣金、转介费过高,这是与当下内地保险执行 “报行合一” 之后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其实,将金融产品的佣金披露给公众,往往都会引发公众的抵触情绪 。
就在郎咸平怒批港险 “有坑” 之前,香港保险市场刚刚经历了一波内地居民的投保高峰 。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香港保险在某些方面对内地消费者存在一定吸引力。然而,香港保险过高的演示收益与实际可实现的回报之间确实存在差距。余丰慧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正如郎咸平所说,“7% 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 这一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香港保险的高收益部分主要来源于非保证分红,并且需要投保人长期持有保单,才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回报率 。
在这一事件中,友邦保险作为香港保险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友邦保险在香港保险市场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拥有众多内地客户。郎咸平的言论无疑让友邦保险的客户们心生疑虑,也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冲击。友邦保险方面目前尚未对此事做出全面回应,但业内人士都在密切关注其后续动作,看其如何应对这一*危机,化解客户的担忧 。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香港保险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但随着类似争议事件的出现,也为内地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在考虑购买香港保险时,消费者需要更加谨慎,充分了解产品的条款细节、收益情况、理赔条件以及潜在风险等。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境保险业务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对于保险行业从业者而言,无论是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都应该秉持诚信原则,为客户提供专业、准确的信息,帮助客户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