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牛延续的三大核心支撑
- 科技主线构筑增长基石
 
本轮突破与 2007、2015 年显著不同,通信(年涨 77.5%)、半导体等科技板块成为核心引擎。AI 算力、人形机器人等赛道的技术突破,与 “十五五” 规划 “科技自立自强” 目标形成共振,高盛预测企业盈利将保持 12% 增速,为估值提供支撑。
- 资金面形成多维共振
 
- 国内:两融余额达 2.45 万亿元,维持担保比例 277.5% 显风险可控;居民存款 “搬家” 持续,新增资金入市趋势明确。
 
- 海外: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 90% 美国投资者愿增配中国资产,北向资金月增持中芯国际 15.3%,外资战略性加仓科技 + 金融板块。
 
- 政策与外部环境双重利好
 
新 “国九条”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美联储 10 月降息 25 个基点成大概率事件,弱美元周期下新兴市场资产重估逻辑强化。中美关系缓和更降低外部不确定性。
二、历史镜鉴:4000 点后的市场规律
突破时间  | 核心驱动  | 后续表现  | 当前差异  | 
2007 年  | 大宗商品 + 城镇化  | 维持 10 个月强势  | 估值更理性(当前总市值增速 47% vs 2015 年 147%)  | 
2015 年  | 杠杆资金 + 金融创新  | 快速冲高后暴跌  | 监管严控杠杆,两融占比 2.47% 低于当年峰值  | 
2025 年  | 科技突破 + 资金配置  | 机构预测震荡上行  | 科技主线具备业绩支撑,非单纯资金推动  | 
三、潜在风险与应对逻辑
- 短期压力:震荡整固不可避免
 
- 技术面:4000 点心理关口引发获利了结,2908 只个股下跌显示抛压;
 
- 估值面:部分科技股估值回升至历史高位,性价比下降制约增量资金入场。
 
机构普遍预期短期将 “进二退一”,4200 点附近或遇阻力。
- 中长期隐忧:需警惕两大变量
 
- 经济基本面:若 GDP 增速、企业盈利未达预期,将削弱慢牛根基;
 
- 国际流动性:美联储降息节奏若不及预期,可能引发外资回流。
 
四、结论:慢牛趋势未改,结构为王
- 趋势判断:高盛、摩根大通等机构共识显示,当前处于 “更持久慢牛” 初期,2027 年底股指或再涨 30%;
 
- 操作策略:
 
- 主线聚焦:AI 算力、机器人、创新药等政策确定性领域;
 
- 风险控制:均衡配置科技成长与红利价值股,规避短期过热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