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诞生了满族的医学文化。满族医学文化是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满族的常用动植物类药材已经超过300种。对满族动植物类药材的挖掘,丰富了我国药源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满族重要的常用药物,满族应用人参具有悠久的历史。满族创作了大量以人参为主题的满族民间文学传说,如《棒捶雀与赶山王》《人参姑娘》《童子参》《刺官棒》等。在这些作品中,人参已经被满族人民人格化,反映出人参在满族药物中的重要地位。
据古籍记载,人参分布于山西上党与长白山地区,如今人参主要生长在长白山地区和长白山余脉地区。同时,人参也是重要的中药,它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 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人参的药用价值,把人参列为“百草药王”。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生山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人参的产地、性味归经,认为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由于人参的重要药用价值,人们对人参进行了长时间的采挖。如今,虽然每年人们仍然进行放山、挖参,但天然的野山参已经极为少见。其实,满族先民很早就意识到人参资源减少的问题。早在清朝初年,满族先民就开始了山参移植栽培。从顺治末年开始到光绪6年,在集安新开河流域(“新开”满语“兴格别”,意为多、丰富)养殖的人参共有13100帘。如今,人参产业已经成为了长白山地区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满族重要的常用药物。400多年前,清太祖发明了红参炮制方法。红参保肝、抗氧化以及抗肿瘤作用均比人参要好。现代研究表明,人参炮制后其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产生了很多稀有的人参皂苷。随后,人参皂苷Rg3被成功地工业化生产,并研制成一类抗癌新药。人参开发利用的经验表明,通过对满族药物的不断挖掘,会有更多有价值的潜在药源化合物被发现,这对于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