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 黄奇帆
7 月 10 日,在 2025 贝壳财经年会 “建设开源之都:智 AI 未来,生态共澎湃” 论坛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生产*业除了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的产业运行效率和效益以外,生产*业有五大战略性功能,是全球 GDP 发展的增长极,应该高度重视。
黄奇帆介绍增长极表现在五种增长功能:一是生产服务业不仅提升制造业的质量效益,也是 GDP 最大的增长极,发展最大的板块。二是生产*业作为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是全世界独角兽发展的增长极、发展的最大板块。三是生产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增长极。四是生产服务业是各种终端产品高附加值的基础,是制造业产值利润率提高的基础。五是生产*业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基础。
黄奇帆表示,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达全球 30% 以上,在高铁、汽车、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五大领域处于 “领跑” 地位,在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技术、芯片生产、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也从 “跟跑” 进入 “并跑” 阶段。
“全世界 300 年,有三个占比 30% 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国家,一个是英国,保持了 100 年;第二个是美国,保持了 80 年,第三个是中国,是不是会保持 50 年、80 年、100 年呢?”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新的全球第一的格局,这个格局跟 2010 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 20% 的第一的含金量是有质的不同。
近十五年,中国制造取得了全球总量占比最高,全产业链覆盖最全和全球最重要的十大制造业板块从跟跑到五个领跑、五个并跑的成就。但是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一是生产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偏低;二是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较低;三是制造业产值利润率较低;四是独角兽比重低;五是全要素生产率低。
当前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已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并跑” 的跨越,但生产*业发展滞后成为突出短板,需在 “十五五” 至 2040 年间重点突破。他预计到 2040 年,生产*业占 GDP 比重有望从目前的 27%~28% 提升至 35%,制造业保持 25%。到 2050 年,生产*业达 40%。
针对未来发展,黄奇帆建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在于强化生产服务业,通过知识、人才密集型的服务注入,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与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 “制造大国” 到 “制造强国” 的质变。
生产*业来自制造业并服务于制造业,贯穿了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也沟通、连接、促进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协同发展。
生产*业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推动制造业发展,随着发展过程形成*的产业板块,并形成当今世界最大的 GDP 板块。
生产*业作为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除了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的产业运行效率和效益以外,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和高科技制造产生的温床、动力和土壤、生态环境,同时,生产*业自带光环,是全世界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讲完这个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生产*业不仅推动制造业板块的发展壮大,而且自身也是 GDP 最大的增长极,最终会发展成最大的经济板块。
第二,生产*业作为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同时自带光环,也是全世界独角兽的最大板块。所以,大量生产*业输入到中国,这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生产*业形成的服务贸易输入中国,而中国自己的服务贸易出口除了劳动密集型生活服务贸易以外,生产服务贸易不足。
第四,生产*业是产品高附加值的基础。所有的制造品高附加值的基础就是生产*业的价值嵌入到机器装备、终端产品中,因此生产*业也是制造业产值利润率提高的基础。
第五,生产*业也是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基础。生产*业来自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投入,新质生产力要求在传统的要素之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是要抓好生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生产*业有五大战略性功能,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中国当下的经济一方面在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推进下,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制造现在的规模已经达到全世界 30% 以上,形成了全球产业门类唯一的全覆盖的国家。总之,在十五五期间到 2040 年我们要着力消除以上所说的五个经济发展中的短板,要着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良性的发展。
我相信在十五五期间,我们的产业体系结构比例会取得更好的调整。结构要做这么一个调整,关键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把生产*业比重增加 6、7 个点。
到 2050 年中国的生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达到 40%,生活*业 25%,加在一起 65%,剩下 30% 是工业 (25% 的制造业,5% 的非制造业的工业),农业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到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