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杭州,蝉鸣声声入耳,对于丽水小伙阿强来说,这声声蝉鸣却像是 “财富密码”。为了抓住夏季这波知了的旺季,他特意开着车,奔波 200 多公里从丽水来到杭州,顶着炎炎烈日在野外捕捉知了,一天下来能捉近 2000 只,净赚 2000 多元。
天刚蒙蒙亮,阿强就带着手电筒、网兜、塑料桶等工具钻进了杭州周边的树林里。此时的知了还未完全苏醒,行动迟缓,是捕捉的最佳时机。他熟练地在树干上搜寻着,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不放过任何一只停留在树上的知了。一旦发现目标,他便迅速伸出网兜,精准地将其捕获,然后麻利地放进桶里。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气温也越来越高,树林里闷热得像个蒸笼。阿强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脖子上的毛巾,但他似乎毫不在意,依旧专注地捕捉着知了。到了中午,他简单吃了点干粮,稍作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到捕捉工作中。直到傍晚,他才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满满几桶的知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些捕捉来的知了,经过简单处理后,会被卖给当地的餐馆或者一些专门收购的商贩。“现在知了的价格不错,一只差不多能卖 1 块多,一天抓 2000 只,除去油费、餐费这些成本,净赚 2000 多元没问题。” 阿强笑着说,言语中透露出收获的喜悦。在他看来,这虽然辛苦,但能有这样的收入,一切都值得。
然而,野外捉虫吃并非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中隐藏着不少安全隐患。首先是环境方面的风险,杭州周边的树林里植被茂密,可能会有蛇、蜈蚣、黄蜂等有毒有害的动物。阿强在捕捉知了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树上,很容易忽略脚下或周围的危险,一旦被这些动物咬伤或蜇伤,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是食品安全问题。野外的知了可能会接触到农药、杀虫剂等有毒物质。一些树林可能会被喷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而知了*了带有农药的树叶汁液后,体内就会残留有毒成分。人们食用了这样的知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捕捉来的知了如果处理不当,比如没有彻底煮熟煮透,还可能会携带细菌、寄生虫等,引发肠胃疾病。
另外,高温天气下在野外长时间活动,还可能会出现中暑、脱水等情况。阿强虽然会带一些水,但长时间的暴晒和高强度的劳动,身体水分流失很快,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症状。
尽管野外捉虫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食用野外捕捉的昆虫时,也应该谨慎考虑,了解其来源和处理方式,避免因为贪图一时的美味而损害身体健康。而对于像阿强这样的捕捉者,更要提高安全意识,做好防护措施,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