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价一路狂飙,不仅让贵妇们大排长龙抢购老铺黄金,博物馆门口的首饰柜台也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地。在黄金专柜前望而却步的年轻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博物馆里一两百块的文创首饰,这股风潮正悄然席卷各大城市。
对于贵妇们来说,买老铺黄金是对奢侈品大牌消费主义滤镜的祛除,她们觉得与其花大价钱买那些不值钱的母贝和锆石,不如直接囤黄金实在。而年轻人则更进一步,预算有限,就不琢磨保值的事儿,花大几千上万买黄金项链,不如在博物馆买一百来块的首饰文创,还能戴上古代皇上妃子的同款,何乐而不为?
在北京,国博首饰成了打工人的 “老铺黄金”,100 块一副耳钉,200 块一条项链,全身置办一套几百块就能让自己意气风发。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手镯成了卡地亚钉子系列的平替;扬州博物馆的萧皇后凤冠戒指和手镯,18K 金镀面,价格却只要一百来块;湖北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发簪和耳环,配上梁庄王妃的宝石手镯,富贵感十足。
年轻人觉得,在博物馆买首饰,有面子也有里子。这些首饰有博物馆背书,就算只是铜镀金材质,也不在价格上坑人,不会把成本几十的东西包装后翻百倍卖。以前他们用金包银、沙金武装自己,不是容易掉色就是被当作 “假黄金”,而博物馆首饰成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最佳选择。北漂何可可上月在国博希腊展入了一条黄金花项链和两个手镯,不到 700 块,实现了 “黄金花臂”。
对于刚进入职场的打工人来说,博物馆就是他们的时尚*库。他们看透了职场真理,月薪不高时,就算买了真的黄金首饰,也可能被人说是假的。所以大大方方去博物馆买文创,有人质疑时还能反将一军,说这是铜包金,让对方羡慕自己的眼光。一些年轻人甚至把博物馆首饰当作自己的第一件 “大牌货”,一两百块的价格毫无压力,而且工艺精美,不输黄金专柜。
就连一些戴着老铺黄金手镯的贵妇,也被博物馆首饰吸引。博物馆首饰设计灵感来源于国宝,样式新奇,国博的黄金花项链花瓣还能一开一合,两种戴法,让她们开始怀疑专柜的工艺费是不是智商税。而且博物馆首饰丰俭由人,嫌铜镀金贵,还能花 100 来块买个冰箱贴项链,隋唐公主李静训同款,戴上去沉甸甸,排面拉满。
年轻人买珠宝首饰,以前主要是为了面子需求,觉得职场中除了衣着得体,还得有像样的首饰。但传统珠宝有折旧和价格下跌风险,博物馆文创首饰则不同,自带文化光环,价格亲民,没有下跌空间,自然就保值了。最早带火博物馆文创首饰的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成了北漂回家送人的首选伴手礼。如今,各地博物馆都玩起了卖文创首饰,比传统珠宝更能给大家提供情绪价值。博物馆不会卷材质,会在文化内涵下功夫,首饰上的花纹都有说法,戴着出门还有丰富谈资。
在职场打拼的打工人,甚至把博物馆文创首饰当作提升气血感的物理滤镜。博物馆首饰多以红色系为主,白皙皮肤的人戴上红润有气色,黄黑皮也能更有精神,配上传统纹样,就算穿简单衣服也瞬间精致。习惯了买文创珠宝后,大家对奢侈品慢慢祛魅,发现首饰只是日常装饰,买了太贵重的东西压箱底是浪费,不如买便宜的每天轮着戴,弄丢弄坏也不心疼。
这股博物馆首饰热,不仅是年轻人对消费的一种新思考,更是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昂贵,有时候,一份有文化底蕴的小小首饰,也能带来大大的快乐和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