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对南宋政权的建立功不可没,军事能力也足够强,但是还完全到不了决定南宋命运的程度,而且在金国人眼里,岳飞的能力在南宋排不进前五。在南宋,岳飞的功劳很大,完全可以排进前三。能超过他的只有张俊和韩世忠,但是对于金国来说,岳飞的可怕程度并没有那么高,甚至不会超过刘錡和吴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原因也不复杂,岳飞年轻,出道晚,之所以成为名将,并不是靠抗金得来的,主要还是在平定叛乱以及与伪齐的战斗中建立起来的。

伪齐建立初期,宋金之间出现一段相对平静的对峙期。南宋得以喘息,可以着手平定内乱,这段时间里岳飞表现突出,与张俊配合,先后除掉势力强度大的李成和张用,朝廷升岳飞为武节大夫。1131年升亲卫大夫,随后岳飞又与叛军曹成和杨再兴展开殊死搏斗,岳飞的亲弟弟岳翻战死,但最终岳飞收服杨再兴,打败曹成。因平叛有功,岳飞升至中卫大夫。
随后就是收复襄阳六郡,把伪齐和金国的签军打得落花流水,立下大功,岳飞一下被提升到到清远军节度使。相当于一个省军区司令,正三品。岳飞是有宋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
南宋初期,势力最大的起义是钟相杨幺起义,钟相死后,杨幺又召集人马,占领洞庭湖地区,宋廷视之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却都是铩羽而归。最后杨幺被岳飞平定。岳飞因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已经相当于从一品大员。

此后岳飞又两度北伐伪齐,给伪齐政权造成极大打击,所获颇丰,岳飞的势力和名气蹿升,此时的岳飞已经可以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平起平坐,成为中兴四将之一。
由此可见,岳飞的官职和名气的蹿升,与抗金关系不大,在伪齐政权成立以前,岳飞的官级还很低。分别在宗泽、张所、王彦、张俊手下做部将,岳飞在此时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立下不少战功,1127年因功受修武郎,属于武臣五十三阶中的第四十四阶,1128年升为武功郎,属于第三十五阶,1129年升第二十八阶武德大夫。1130年升武功大夫,是武臣官阶中的地二十七阶,这一年金兵撤走,伪齐成立。
时值此时,岳飞还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指挥的都是些几百人规模的小型战役,而且有胜有负。官级为武臣第二十七阶。所以这时岳飞的名号还不够响亮,并没有被金国高层注意到。岳飞真正给金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140年的颖昌和郾城之战,这也是岳飞一生中唯一一次和金兵主力面对面硬杠。
第一次绍兴议和失败,金兵再次南下,夺回大量议和期间已经答应划给南朝的伪齐各州县。宋金战火再燃。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趁这些伪齐州县心向大宋,又有各地义军配合,避开金兵主力,长驱直入,迅速收复大量失地。但随着金兵主力进攻受阻,开始回缩防守,突入过深的岳飞,面临的情况则越来越糟。因为突进太快,接应跟不上,岳飞独自面临金兵主力围剿,情况紧急,虽然在正面对敌时作战勇猛,让金兵吃了不少亏,但是孤军深入,被金军主力围困的局势并未改观。
岳飞的军队是南宋主要力量之一,不容有失,朝廷立刻下令撤军,但此时岳飞身后新收复的州县有很多已经又复叛投金,一些起义军队伍看到情况不妙也解散了,岳飞想回来已经很难了,最后岳飞不得不向刘錡求助。刘錡没有来得及向宋高宗汇报,用围魏救赵的方法,吸引金兵主力,为岳飞撤军创造了条件。
这次虽然是撤军了,但是岳家军也打出了声威,岳飞能够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与金兵野战,并获得优势,也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成果。因为宋朝军队在野战方面一直处于下风。
南宋初期与金兵正面作战,获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有十三次,后世称为建炎十三处战功。刘錡最多,参加了其中的三场。虽然总结这些战功是在岳飞赦罪复职以后,但岳飞最引以为荣的颍昌之战和郾城之战都未能位列其中。十三战功全部与岳飞无关。
后世分析,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岳柯夸大爷爷战绩,两次所谓的大捷,官方邸报显示杀伤只有五百多,岳家军也损失了杨再兴在内的五员大将。而岳柯说他爷爷杀了五千多。第二个原因,虽然这次战役也对金兵造成杀伤,但是战略意义不大,最后还是在战略上处于下风,所以没有记在十三战功之中。
总的来说,金兵进攻不进攻南宋,与岳飞没多大关系,早在岳飞还没有与金兵主力正面接触以前,金国已经主动提出第一次绍兴议和,妥协力度非常之大,已经答应把原来伪齐刘豫占领的中原土地全部还给南宋,并承认南宋政权。可见金国内部反战情绪也是非常高的,甚至不惜以土地换和平。只是这次合议金国太吃亏,是完颜昌为了控制朝廷的*行为,完颜宗弼不满意,最后破坏了和谈,把原计划送给南宋的土地又夺了回去,这才同意签下第二次绍兴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