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岁老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段话,引人深思时间:2023-03-15
陈司寇老人,北京101中学的退休教师,丈夫是北大著名教授赵宝煦。 在陈司寇老师92岁的时候,她的丈夫赵宝煦教授因病去世了,从那以后,陈司寇老师都是一个人生活,直到她96岁,身体在各种疾病的摧残下,再也没有办法自理了。 儿女请了保姆,24小时轮流照顾她,但陈司寇老师忍受不了这种没有质量的生活,她曾请求女儿“帮助”她解脱,女儿无法答应她,更何况法律也是不允许的。 为了能早点“走”,陈司寇老师决定断食。 01 2017年4月底,因为癌症恶化,以及各种并发症,还有之前的一次跌倒和中风,陈司寇老师的身体各器官迅速衰竭。 起初她还能坚持着半自理,不久就只能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了。子女们都说送她去医院,但她坚持不去,她不吃药,也不输液。 虽然身体不能动,但她的头脑异常清醒,她叮嘱女儿:“不要通知学校,不要通知亲友,不要让人来探望。” 陈老不想麻烦别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她一直都很明确地知道,到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大限快到了,再做什么都是徒劳,如今她连自己翻身都做不到了,该是她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以下是陈老生命的最后5天的记录,从17号开始断食,一直21号,她以自己的方式,告别了这人生。 10月17日,陈老师开始断食。当女儿把精心烹饪的饭食端到她面前时,她推说吃不下,并掩住口不准别人强行喂食。 18日,陈老师继续断食,只饮水。 19日,女儿冲了芝麻糊端到已经饿了三天的妈妈面前。陈老师居然一口气吃完了。但是当女儿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时,她又坚决拒绝了。 20日,陈老师已经既不吃饭,又不能饮水了。她的头脑还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写下自己的要求,如请人帮她翻身、解手等。 21日,陈老师继续水米不进。清早尚能在保姆的帮助下起床解手。下午5时13分,陈老师终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02 其实,在前两年,陈老身体还好着的时候,她接受过一个采访,在采访结束以后,她问采访她的年轻人:“想过以后如何安度晚年吗?” 她说她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愿意介绍给他们,希望大家都能更坦然地面对疾病和衰老。 陈老根据自己和周围老人的生活,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一旦年龄过了70,日子就会变得很难过。 一是因为身体的病痛,年龄大了,各种疾病缠身,整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这样的日子确实难过; 二是因为孤独,人越来越老,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与社会渐渐就脱节了,每天只能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的关怀与照顾,变成了弱势婴孩。 可这是生命的规律,人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陈老说,人生在各个阶段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老年也应该有目标。 对于老年人的目标,陈老说在她的看法里,主要有两点:一是要过得健康愉快,尽量减少病痛;二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要走得快一点,既减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负担。 陈老也详细介绍了自己在这两个目标上做出的努力,她一直学习吸收医疗保健知识,通过看书,她对于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有了比较全面的知识。 比如她曾经患有皮肤病,痒起来钻心,夜不能寐,去看了医生,医生给开了药膏,擦了就好点,停药就痒,折磨得她苦不堪言。 后来她自己看书,了解到皮肤瘙痒是有很多原因的,她就分析自己的情况,然后改变生活方式,采取食疗,并保持内心的平静,还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慢慢就好了。 她每天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满,没有时间感觉到孤独,甚至觉得子女来看望她都是打搅她。 早上起来,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吃完早饭后,看书看报,她给自己订了很多报纸,不抓紧时间都看不完,看到欣赏的地方,还要做摘录;也追电视剧,还分析编剧为啥要这么编。 她自己过得很充实,很愉快,因此不喜欢被干扰,儿子原本每个周都要来看她,她就叫他不要每个周都来,两个周来一次就行。 03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陈司寇老师做到了她说的“要走得快一点,”“不让自己太痛苦,也不给他人添麻烦”,她是一位有智慧的老人,更是一位勇气和毅力都超群的老人。 我们理解那些不管如何都想活下去的人,理解每个人面对死亡内心的恐惧,我们也尊重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任何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