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要想得到善果,就必须种下善因。
举个例子,作为父母,我们若是希望老了之后过得幸福,可以在儿孙的照顾下体面地度过晚年生活,就要先做好父母,承担起为人父母养育子女的责任,同时还要教育好子女,让子女至少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否则他们怎么可能有余力孝敬我们呢?
有付出才有回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世间上的很多关系其实都离不开因果这两个字。
就像杨先生的爷爷,他去世的时候不仅有儿孙守在身边,而且还有29个杨先生从未见过的陌生人赶回来为他守灵,送他最后一程。得知这29人的身份,我也深深地感动了。

杨先生的自述:
我今年31岁了,10天前,我86岁高龄的爷爷去世了,尽管我爸跟大伯、大姑都想要简办丧礼,但是由于爷爷特殊的身份,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从6年前爷爷动了手术起,他就是住在大伯家养老。尽管大伯大妈十分细心地照顾,但是他年事已高,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年初又阳了一次,情况更加糟糕了。
一个月前医生便告诉大伯大妈,说爷爷时日无多了,爷爷听了之后,很淡定地接受了自己快要走了的事实,跟大伯提出回老家的要求:“落叶归根,*还葬在老家呢,我以后要跟她在一起。”

我们尊重了爷爷的想法,把爷爷送回了老家,三家都派了人守在爷爷的身边。两周前,爷爷陷入了昏迷,得知消息后三家人都赶了回来,让他在亲人的陪伴下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爷爷走后,在大伯的主持下他的后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来大伯想尊重爷爷的遗嘱不大操大办丧事,可是没想到的是,来的人会这么多。
爷爷去世第2天,我不仅见到了很多亲戚,还见到了很多我从未见过的陌生人,一位叔叔拉着我大伯的胳膊说:“杨大哥,再等等,还有其他同学们要赶回来。”

第三天第四天,家里的人更多了,跪在爷爷灵前寄托哀思的人挤了整整一个屋子,我数了一下,有55人不是我家的亲戚朋友,其中有29人我根本不认识。
我妈告诉我,这些人都是爷爷的学生,爷爷是一位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知识和爱浇灌了这些花朵,他们来送爷爷最后一程。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爷爷的身份了,没错,我爷爷就是一位人民教师,在退休之前,他一直在我们镇上的初中教导语文,足足做了30年的老师。

据我爸讲,爷爷小的时候家庭条件还不错,又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因此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虽然没有深造,但是文化水平还是很高的,他生前最喜欢看戏剧、考古历史类节目,最大的心愿就是去看兵马俑和故宫。
9年前,我大姑满足了他的第一个心愿,带他去看了兵马俑,在西安旅游了一个月。7年前,我满足了他的另一个心愿,带他去了故宫,爬了长城,记得那个时候爷爷都70多岁了,精力依然十分旺盛,都无需我搀扶的甚至还嫌弃我磨叽。
30年前,村里的人集资凑了一笔钱,在村子中心盖了一所小学,村书记亲自邀请我爷爷做学校的语文老师,爷爷立马答应了。

其实那个时候做老师收入很低,都不够养家糊口的,奶奶并不赞成爷爷接这个活,认为还不如下地呢!可是生平从来不说老婆的爷爷第一次对老婆发火了,训斥奶奶:“教书育人这样的功德可以用钱来衡量吗?我能让村里的娃娃认识字,学点儿知识,这是我的福气,别人想要还求不来呢!”
爷爷当了30年的老师,从村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前前后后带出了没有1000也至少有好几百的学生,而此次来参加葬礼的55人无一例外,都是爷爷带出来的学生。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叔叔姓张,是我大伯的小学同学。阿姨姓葛,是我爸的初中同学,他们都是在第2天赶到的。

张叔叔来了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提出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要求:“杨昭,我要为老师披麻戴孝,跟你们一起守灵。”
听了他的要求,我大伯感到十分犯难,要知道披麻戴孝是有很大讲究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亡者的直系亲属,不会让外人这么做的。我表姐怀有身孕,我大伯都坚持不让她披麻戴孝。
正跪在灵前哭得撕心裂肺、怎么劝也不肯起来的葛阿姨听到他们的话,立马站起来冲了过来,附和道:“我也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若无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难道我不可以充当一下女儿,为老师披麻戴孝吗?你们放心,我爸妈已经去世了,我这么做不冲撞任何人。”

我爸跟我讲过葛阿姨的遭遇,学生时代的她作为女孩子,能得到读书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从小学到高中,她爸妈不知道动了多少次让女儿辍学回家种地的想法,不愿意供女儿读书。
为了保住她读书的机会,我爷爷去了她很多次,苦口婆心劝说她爸妈。她读初三的时候,她爸妈怎么样都不肯供女儿继续读书了,爷爷劝不动,便让她搬到了家里跟我大姑住,自己省吃俭用供她继续读书。
虽然葛阿姨最终高考落榜了,但是她好歹改变了种地的命运,可以去城里找到一份好工作,遇到了合适的另一半,如今事业有成,有儿有女过得很幸福,因此她执意要给恩重如山的杨老师披麻戴孝。

至于张叔叔,他是我爷爷的得意门生,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张叔叔的命很苦,他6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爸爸,与妈妈相依为命。上学了之后,他跟我大伯是同桌,两个人关系很好,大伯经常把张叔叔带回家一起吃饭,爷爷也对他很好,把他当亲儿子照顾。
张叔叔考上了初中了,本来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不打算再念了,想要下地干活为妈妈分忧,爷爷知道了之后把他训了一顿:“笨!你才多大,下地干活能种多少零食?要是不念了,你这辈子都完了,*也永远享不了福。”

为了帮张叔叔的事情,爷爷又跟奶奶吵架了,我爸曾跟我回忆过奶奶当时说的话:“这个要帮,那个要帮,他们是你亲儿子啊?我们家里粮食吃不完啊?”
奶奶说得其实很有道理,毕竟爷爷收入不高,奶奶一个人带三个孩子还要种地,压力巨大,可是爷爷为人老师,很清楚学习是这些农村娃娃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因此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张叔叔考上了大学,没有学费和路费,也是我爷爷呼吁大家凑的,这家拿来了一袋米,那家给了10块钱,将他送上了改变命运的道路。

张叔叔毕业了之后,至少两年回来看我爷爷一次,每次都要拉一车厢的东西,每逢教师节必然委托我大伯转交礼物,11年前我家翻修老房子,他知道了之后,非要出一笔钱,谁也拦不住。
最终我大伯松口了,同意他们两个人披麻戴孝,之后又有五个人提出,我大伯也同意了,最终他们也跟我大伯、我爸和我姑姑一样,亲自送爷爷入葬,走完了最后一步,大家才离开。
张叔叔和葛阿姨走的时候,还特意跟我们家人强调:“虽然老师走了,但是这份恩情我们会牢记一生,你们以后有任何事情需要帮助,都要及时告诉我。”
看着遗像上慈祥的面孔,我想他这一生是值得的,他照亮了很多农村孩子前进的道路,也多了几个孝敬的子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