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专家、统治者的重视。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爱老的思想是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到了先秦时期,原先的部落联盟已逐渐消失,开始进入了诸侯并霸的统治时代。
这时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王权的*,便将人们心中养老爱老的思想观念逐渐演变成了国家政治制度,想要以此来安邦定国。在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大力推广孝文化的过程中,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良好的教育风尚。

一、先秦时期养老礼制在养老对象、养老方式的演变
在古代社会,社会环境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正是老年人用其丰富的社会经验,抚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老人们在子女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父母也步入年迈后,儿女们心中便自然而然生出了孝心,这份孝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渐渐形成了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思想,也成为了一种国家制度。
到了先秦时期的养老礼制虽说已经较为完备,但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一直趋于动荡,是处在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所以养老礼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在养老对象还是在养老方式上都发生了演变。

1、养老对象:从贵族老人到平民老人
由于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使得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带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来说,国家统治阶级所设立的政治制度都是一种贵族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族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统治阶级背后最强的力量。
而贵族老人便成为了养老礼制中的受益者。“三老五更”在先秦养老礼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统治者们表现对老年人尊养的一种态度。
《礼记·曲礼》曾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从中可看出,朝廷对待老年官员致事官员的一种待遇,属于是社会养老。

统治者若是认为年老睿智的官员们仍能留任,便继续由国家赡养他们,将其安排在学院等地继续教书育人。“三老五更”的地位是极其受人尊重的,尤其是诸侯、天子们经常邀请他们,就是为了彰显孝悌之道。
《礼记·祭义》曾云:“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可见最初,先秦礼制的养老对象主要是身份尊贵的老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遭到瓦解,而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各诸侯已经不再受制于周天子。在争夺霸权的过程中,谁得到了民心谁就得到了胜利,管仲曾言:“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那时数量庞多的平民老人是各诸侯王关注的重点,也成为了先秦礼制中新的养老对象。

针对这些平民老人们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涌现出来。《国语·晋语七》曾言“养老幼,恤孤疾,年过七十,公亲见之。”对于贫困老人、身患疾病的老人,晋国国君晋悼公实行了经济补助的政策来帮助他们,为此还专门设置了掌事官员“地官、小司徒等”职位,就是来监督此项政策的实施者。
2、养老方式:以国家为主体——以家庭、邻里为主体的方式
先秦时期由于社会技术进步的局限性,人们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劣,人的寿命自然而然也并不高。但对于有着一定人数基量的老人,只能是有着财政能力的国家政府承担起了老人的赡养工作。
《史记·周本纪》曾云:“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对于老年社会群体,先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老年人首先成为了被救助的社会群体。

比如,减免老人的赋役,刑罚,以此来减轻子女承担的经济压力,使其专心供养老人。西周时期还专门设立的礼法制度来保障老年群体所享有的特权,在全社会推行养老尊老,遵循尊老尚齿的社会风气。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国家作为主体执行对老年人养老的方式发生了演变。
自上而下的组织养老体系主要体现在宗族养老上。而随着周王室走向没落,诸侯称霸的局面形成,以血缘关系作为联结的宗族关系逐渐得到瓦解。此时以个人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关系虽然失去了宗族的依傍,但却也由此获得了*,自然而然成为了养老的主力军。
养老方式的转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先秦初期,人们的生存技能低下,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之时,个人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帮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个人家庭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时对于国家主体的依赖性就降低许多。

个人家庭及邻里互相组织起来,渐渐形成了强有力的养老力量,使得先秦时期养老礼制在养老方式的主体上也有了不同的演变。
二、统治者为了安邦定国促使了养老礼制的发展
养老礼制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演变也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统治者的推动,长者对于统治者来说有着很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他们在政治上的统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最主要就是体现在对孝文化的推广以及对王权的维护上。
1. 推广传统孝文化
“孝”这一观念在商周时期就早已出现。《礼记·内则》曾言:“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对父母的孝敬文化在当时的世俗观念中极其重要,不养不敬父母被认为是不孝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中,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的。这时对传统孝文化的推广便极大有助于统治者维护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周代之后,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忠”与“孝”在这个框架下都是同理的,在这种“孝”文化的影响下,便会逐渐营造出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君臣有义的社会氛围。统治者也以此文化来赢得了臣子们对君主的忠心耿耿。
在孝文化的熏陶下,“孝之本谊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老人不仅仅是家族的长者,社会上的长者都应该被子女们所尊重,孝文化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身上,影响甚远。

2. 维护统治者的*王权
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实施一系列的养老礼制政策,归根结底来讲依旧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王权。从秦穆公重任百里奚就可看出,老人在政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百里奚已七十高龄,进入耄耋之年时,看重其才华的秦穆公依旧请他出山。
而事实证明秦穆公的眼光没有错,在百里奚的辅助之下,他带领秦国走向了巅峰,成就了霸业,那时秦国上下都呈现出开明的教化。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这件事情就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教化,这样的教化影响深远,所以先秦礼制的实施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帮助统治者安邦定国、实现国家的长久治安。

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曾提出了“敬老慈幼,无忘宾旅”的措施。身为一国之主的齐桓公深知养老礼制的实施以及对孝道的推广对于维护国家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国君来说“得民心者才可以得天下”,而只有做到了爱老、养老才能得到民心。组织关系若是从上到下都能够尊老尚齿便可以淳正民风,为国家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良好社会风尚,维持国家社会的稳定,最重要的还是维护统治者的*王权。
三、总结
养老礼制中华传统美德和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先秦时期养老礼制的发展演变受到了时代环境背景的影响。从养老对象来看,原先重视的是健康睿智的贵族老人,随着宗法制的分崩瓦解,血缘关系不足以维系宗族,而诸侯为了争霸,需要取得民心,于是养老对象变成了一般的平民百姓。

从养老方式来看,养老礼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从原先个人无力负担养老重任,只能由国家成为养老主体,到可以以家庭、邻里等个人为组织来养老、尊老,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使得个人组织力量壮大起来。
归根结底,先秦礼制之所以有如此多方面的发展演变也是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统治阶级的推动。为了*王权的维系,在养老这个问题上,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减轻赋役刑罚、社会养老等。而这些措施的实施也大力推广了传统孝文化,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良好的尊老尚齿的社会风尚,维持了国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