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老年人的血管,都有一定的阻塞,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打通淤阻,疏通血管的方子,它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临床也常在用,它叫做《补阳黄五汤》,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就知道这个方子的神奇之处了!

案例:
周先生,45岁,还是很年轻的,有一次,他去外地拜访亲友,由于他本身旅途就比较疲劳,到达当地之后,还要去应酬,所以整个人就特别劳累,第二天早上他睁开眼的时候,突然间感觉自己右脸开始麻木,最开始以为是自己睡觉压到了面部,觉得缓一缓就好了,但是过了好久,麻木的症状,一点也没改善。这个时候他觉得身体不对劲了,想要翻身,才发现自己右半身子非常乏力,整个身子也不听使唤,去照镜子一看,发现自己口眼歪斜了,更可怕的是,他觉得说话也非常费劲,吐字不清晰,而且整个语句都是断断续续的,并且走路的时候,他也走不稳了。他就知道自己肯定是中风了。
于是他来到我这里寻求帮助,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的舌质是淡的,苔白而微密,发病原因是长途跋涉之后,没有好好休息,累着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身体一累就容易生病,现代医学讲,劳累会引起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但是,从中医的角度看,其实劳累很简单,可以加重气虚的状态,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这个患者他的劳累,就显然影响到了气通血的功能,那么让他的血液,无法正常运行,血液运行不畅就会形成血瘀,气虚血瘀,经脉受阻,气血不利,因此,早晨醒来的时候就会出现口眼歪斜,肢体不利,语言减色。

我给患者用到方子,就是《补阳黄五汤》加减,在这个方子中,首先是黄芪补气,目前是大补患者脾肺之气,气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其他的药,是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这些药,用来活血化瘀,目的在于改善血行不通畅的这个局面,地龙,用于通经活络,又加了一些全蝎、僵蚕。白附子,用于疏风通络。
《补阳黄五汤》是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边记录了一个重要的方子,治疗气虚血瘀型的中风,患者按照我的思路,调理了一段时间之后,走路也改善了很多,语言也清晰了很多,思维敏捷,一点也不像得了中风的人,由此可见,中医治疗中风的方子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