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标杆,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一路走过来,那都是被国人仰视的啊,但这次,这个动作刚亮招,就被网友围观嘲笑,滑铁卢了。
什么事情呢?
最近,深圳市卫健委公布了《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大意是鼓励育龄妇女多生孩,并详细列明了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补贴金额,算是正式加入了各地多孩补贴政策的比赛跑道。

这件事的背景,是六普、七普后,国家发现我国人口呈下降趋势,而且,这个下降开始威胁经济发展,于是,迅速调整生育政策,改计划生育为鼓励生育二孩、三孩。
鼓励生孩,最直接的就是给钱啊。
刚放开二胎的时候,还没这几年紧迫,但放开二胎一看,哎呀,这效果,不尽如人意啊。于是,紧跟着鼓励生三孩,生了就给钱,好像产房门口,不仅有焦急的大老爷们在等待,一尊长髯飘飘的财神爷也蹲在那儿,给刚出生的小朋友发利是。
各地的财神爷是怎么发利是的呢?
山东济南,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当地户籍的二孩、三孩,每孩每月600块,如果是低保或特困家庭,还能再发200块,时长36个月。
湖南长沙,参加职工医疗互助项目的女职工,一个娃一次性发1000块;三孩家庭(及以上)每孩一次性补贴1万块。
黑龙江黑河,二孩家庭,每个月父母发育儿补贴共500元块,发36个月;如果是三孩家庭那更多,每个月1000块,也是36个月。
补贴的城市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像黑河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省份的城市都搞补贴了,深圳一看,估计是坐不住了。不谈深圳是全国的标杆,深圳也是“年轻”城市啊,“年轻”城市里的年轻人,不应该生孩子么?于是才*了这么一个育儿补贴管理办法。
这个办法,和其他城市比,也是有亮点的。其他城市对一孩就不补贴,一孩是刚需,二孩、三孩才鼓励。深圳比较人性,只要是生孩,就是做了贡献,就都奖励,只是在金额上有区别罢了。
一孩,一次性补贴3000,然后每年1500,三年累计7500;二孩,一次性补贴5000,然后每年2000,三年累计11000;三孩,一次性补贴10000,然后每年3000,三年累计19000。
可是深圳的办法一出,网友一看就乐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就拿黑河来说,三孩每月1000块,但黑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3477块啊,补贴总额居然比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还高,政府真在帮着居民养孩子。
深圳可是富裕之地啊,深圳怎么补贴呢?三孩三年累计19000块,平均每月才528块。528块在深圳够买什么?两罐奶粉?难怪网友炸锅了,嘲讽深圳政府不真诚。
当然,有钱补贴总比没钱强,谁也不会和钱过不去,但补贴力度差别这么大,还是能看出一些东西的。
有网友说,深圳这般操作,明摆就是政府缺钱。
缺钱吗?这几年,疫情影响,外贸萎缩,经济下行,全国都难受,当然,深圳的财政压力也很大。但深圳的经济韧性很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还没瘦死。再说,广东省21个地级市,财政压力都在广州,省级财政压力和深圳没关系,所以说,深圳财政回旋余地较大。
补贴力度的这般敷衍,只能从补贴动机上找原因。
生育补贴,动机就是鼓励多生孩嘛。媒体报道,深圳育龄妇女连续7年生育率下降,那么深圳真有鼓励多生孩的动机吗?
多生孩的背后,其实是要创造更多年轻劳动力这个逻辑,问题是,深圳缺年轻劳动力吗?
据统计,深圳15-59岁人口占比79.53%,60岁以上人口占比5.36%,和全国大多数城市这两项5-60%和20%左右相比,深圳人口结构明显是年轻的,根本不缺年轻劳动力!
事实上也是这样。深圳和广州这两座城市,不说外省来的,单省内,就虹吸了多少劳动力?去惠州、河源、梅州、汕尾等地看看,村里没多少青年人了。
真说要补贴,应该是补贴这些地方的育龄妇女,因为她们的孩子成长后,会到深圳打工。多鼓励她们生孩子,深圳的年轻劳动力就源源不断。但深圳会补贴非本地户籍吗?
显然不会,而惠州、河源、梅州、汕尾这些地方财政是真没钱补贴,而且就算有钱,如果想想,补贴出来的“生源”,最后都会倒贴给深圳、广州做贡献,他们作何感想?
所以说,常住人口近2000万,户籍人口500多万的深圳,生育补贴的动机并不那么强烈!在意愿不强的状态下做事,那就只是给深圳的年轻人做做样子罢了。
这就是个怪圈,需要补贴的,没钱;有钱的,补贴不积极。
所以,聊到问题本质,还是希望政府要下大力气,解决年轻人不结婚、不生育的真正症结问题。
比如,深圳的房价,有多少年轻人承受得起?好,就算不买房,租房结婚,年轻人的收入除了房租水电开支外,还有多少能力负担子女养育、教育的开支?
有多少年轻人“裸职”在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家庭烟火气就有多缺乏。
我们需要生育补贴,但更需要改善生育环境。
真心祝福,在深圳生活的人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